本文转自:益阳日报
李娜
当数学薄弱生通过专项辅导夯实基础、农村娃借编程课触摸科技前沿的温暖故事,与“月支出4500元培训费”“三年级学生课后作业超3小时”的现实交织,校外培训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——它既非洪水猛兽,亦非纯粹公益,唯有回归教育本质,才能真正实现“补充性”价值。
校外培训的初心,本是教育资源的普惠延伸。然而资本的狂奔让“补充”变了味:超纲授课制造焦虑、高额费用加重负担,它逐渐从“成长助力”异化为“提分机器”。教育部设立监管司、推动学科类机构转非营利性机构等举措,正是为行业立规矩:既要保留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(如课后托管、兴趣培养),更要遏制过度逐利,让校外培训回归教育本质——它不应是制造焦虑的生意,而应成为滋养成长的事业。
规范之外更需疏堵之道。对学科类培训,既要遏制超纲授课,也要通过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消解唯分数论;对不合理需求,可通过以案释法等方式引导理性选择;对合理需求,则需以政策支持让素质类培训真正成为有益补充。例如,用编程课激发农村孩子的科技兴趣,以书法培训应对文化传承危机,或通过阅读类课程弥补“无用之书”的精神滋养,这些才是校外培训应有的多元价值。
教育是公益事业,不是逐利产业;校外培训应是“成长的事业”,而非“提分的机器”。它应成为用专业与情怀点亮孩子成长之路的机构,让教育在“慢”的节奏中静待花开的未来——这才是校外培训应有的模样。
配资十大正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