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禹去世后,夏族的夏启与东夷的伯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,最终夏启战胜了伯益,并开始了长时间的南征北战,打败了那些拒绝臣服的势力。通过这一系列战争,夏启最终建立了夏朝,并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位正式君主。
关于夏启的历史记载,古籍中有很多内容,但其中也存在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,唯一没有争议的是,所有记载都确认了他的名字是“启”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夏启的名字“启”通常被解释为“开启”或“开始”,因此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,“夏启”不仅仅是他的名字,更暗示了他是“夏朝的开创者”,而不仅是夏朝的第一位君主。
那么,夏启的名字“启”究竟是他的真实姓名,还是后世为了突出其开创夏朝的地位而赋予他的称号呢?通过甲骨文和先秦文献的分析,我们或许可以揭开其中的一段尘封历史。
甲骨文中的“启”
甲骨文中的“启”字由“户”和“又”组成,其中“户”代表着“大门”,而“又”代表着“右手”。因此,“启”的本义是“推开门”。这一动作的引申意义后来演变为“开创”“开启”或“开始”等含义。此外,在商代的甲骨文中,启字还加上了“口”,用以表达“言语的启发”或“教育”。然而,在春秋时期,启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,“又”被改成了“戈”,形成了“以戈启门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,推开门的动作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。这个改动的背后逻辑至今难以理解。
展开剩余71%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,夏启时代的文字应该属于“初熟”或“较熟”的阶段,因此当时的“启”字,应该更多地指代“推开门”的动作,而不太可能包含后来才出现的“开创”的含义。所以,从甲骨文来看,夏启的“启”字,应该仅仅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名字,而非象征“夏朝开创者”的身份。
中国人在取名字时通常有着特定的含义,一般不会随意选择一个字。因此,考虑到“启”字的字面意义,作为大禹或涂山氏的父母,给儿子取名为“推开门”似乎不太符合常理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,后人已经遗忘了夏朝第一位君主的真实名字,便用“夏启”来象征性地标识他为“夏朝的开创者”。
“夏启”之名的由来
那么,夏启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如果我们依据甲骨文和文献的记载来推断,夏启这个名字确实是他的真实名字,只是背后有着一段不忍直视的历史。
屈原在《天问》中提到:“禹之力献功,降省下土方。焉得彼涂山女,而通之于台桑?启(夏启)棘宾商,《九辨》《九歌》?何勤子屠母,而死分竟地?”这段话的核心问题是“勤子屠母”究竟指的是什么?东汉王逸注解认为,“勤”是“劳累”的意思,“屠”则有“剥裂”之意,意思是大禹剖开母亲的身体生下了他。王逸虽然在理解上有误,他将“勤子”当作大禹来解释,但实际上这里指的是“夏启”。
换句话说,夏启的母亲涂山氏在分娩时发生了难产,最终不得不通过剖腹产来诞下夏启,导致她的身体没有完全恢复。需要注意的是,大禹的出生据说也与剖腹产有关,史书记载他是“拆胸而出”。
除了屈原《天问》中的记载外,西汉《淮南子》也曾提到过夏启的剖腹产事宜。该书记载:“禹治鸿水,通轘辕山,化为熊。谓涂山氏曰:‘欲饷,闻鼓声乃来。’禹跳石,误中鼓。涂山氏往,见禹方作熊,惭而去。到嵩高山下,化为石。禹曰:‘归我子!’石破北方而启生。”大意是,大禹不小心撞到一块石头,石头误中鼓声,怀孕的涂山氏听到声音急忙赶来,刚好看到大禹化作了熊。涂山氏见状吓得逃走,最终因劳累而化作了一块石头,大禹悲痛不已,在石头旁大喊“还我儿子”,然后石像破裂,夏启应运而生。
显然,结合屈原的《天问》,这一段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,而它的内核仍是“剖腹取子”的传统说法。将“推开门”和“剖开腹”这两个动作放在一起,似乎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。考虑到涂山氏的痛苦经历,大禹或许正是为了纪念她而将儿子命名为“启”,也就是“推开门”的象征。
结论
从甲骨文、先秦文献以及战国竹简等资料来看,“夏启”并不是象征“夏朝开启者”的称号,而是夏启的真实名字。只不过,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,揭示了古代剖腹产的悲惨现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十大正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