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烽火戏诸侯”,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。这个典故来源于西周时期,讲述了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,竟然点燃了烽火台,愚弄了四方诸侯。本以为会带来欢声笑语,但褒姒看后笑了,幽王为此甚为高兴,频频再点燃烽火。然而,渐渐地,诸侯们看穿了他的把戏,不再上当,烽火台也逐渐无人响应。最终,犬戎攻破了周朝的都城镐京,杀害了周幽王。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,周朝由此进入东周时期。由此可见,周幽王不仅是西周的末代君主,也是周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角色。
周幽王,名姬宫湦(音shēng),出生于公元前795年左右,是周宣王姬静的儿子,母亲为姜后。西周的第十二任君主,他于公元前782年继位。在周宣王去世后的第二年,周幽王继承了父亲的位置,开始了他的统治。他即位后,首先立了申后为王后,并让申后的儿子姬宜臼成为太子,姬宜臼日后成为周平王。然而,周幽王在位的第十一年,即公元前771年,申侯联合缯国、犬戎等势力攻打周幽王,最终在骊山下杀害了他,西周正式灭亡。周幽王去世后,周平王继位,开启了东周时期。那么,周幽王被杀之后,周平王和周携王分别有怎样的结局呢?
展开剩余78%一
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,许多人都会首先联想到“烽火戏诸侯”。然而,正史如《史记》则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。在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,记载了幽王宠爱褒姒,并试图废除太子姬宜臼,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。这一做法引发了太子母亲申后的愤怒,也让申侯不满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。《史记》中的记载提到,周幽王废掉太子,并将王后换成了褒姒,令太子姬宜臼的地位岌岌可危。这一事件不仅让申侯感到愤怒,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。
公元前774年,周幽王决定废除太子姬宜臼,立褒姒为后,并让褒姒所生的伯服成为太子。此举导致了申侯的极大愤怒,他联合其他诸侯国家对周幽王发起了攻击。在多方势力的联合下,周幽王最终兵败身亡。周幽王死后,诸侯们拥立姬宜臼继位,这就是日后的周平王。然而,在支持周幽王的势力的推动下,周幽王的弟弟余臣被推举为周天子,形成了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。周平王虽然成功登基,却始终没有完全消除这一局面,周朝的权力在一段时间内分裂。
二
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引《竹书纪年》中的记载提到,虢公翰在周幽王死后,推举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天子。这一事件形成了周携王的出现,尽管这一历史常被忽略,但它实际上是周朝分裂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周携王,名姬余臣,是周宣王的儿子、周幽王的弟弟,周平王的叔父。他被虢公翰支持,成为西周第十三任君主。周携王的存在,实际上是对周平王权威的挑战。尽管周平王最终登上了天子宝座,但由于周携王的存在,东周的政治局面非常复杂,持续了约20年。
周平王的地位虽牢固,但许多诸侯国并未认可他的权威。在二王并立的局面下,周平王并非拥有绝对的主权,他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。事实上,周平王的继位并不完全得到各方诸侯的认可,这也成为了二王并立局面的原因之一。随着时间推移,周平王越来越难以统一周朝的政权,最终形成了多方力量的分裂。
三
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为了避开犬戎的袭击,在秦国的大军护卫下,将都城迁至洛邑(今河南洛阳)。这一迁都事件标志着东周的开始,也意味着周朝的政治中心彻底东移。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,周平王任命了郑武公为司徒,与晋文侯共同辅佐周王室,尽力维持局势稳定。东迁后的周朝,史称东周,并且自此开始了春秋时期的历史。
由于无法收复西周的故都镐京,周平王只能依靠秦国、晋国、郑国等诸侯国来保护自己的地位。在这一过程中,晋文侯为了讨好周平王,发动了对周携王的进攻。公元前750年,晋文侯联合各国力量,成功攻灭周携王,最终结束了周朝的二王并立局面。周携王的死,意味着西周王朝的彻底终结,也标志着东周时期的正式开始。
四
随着周携王的被杀,周平王终于坐稳了天子之位。然而,这一时期的周朝并未恢复往日的辉煌。由于失去了大片疆域,周朝只剩下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土地,面积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。周朝的国土范围仅限于荥阳以东、潼关以西、汝水以南、沁水以北的狭小区域,这使得周朝在与强大的诸侯国相比时,显得微不足道。
在周平王的统治下,郑、晋、齐、鲁、燕、宋、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,展开了频繁的兼并战争,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。周平王虽然名义上是天子,但实际上已经沦为各大诸侯国的傀儡。周朝王室的权威逐渐消失,周平王不得不依赖各大诸侯的支持。甚至在郑国的崛起下,周平王对郑庄公产生了戒心,最终不得不依赖郑国来维持周朝的统治。
周平王去世于公元前720年,他的死标志着东周的进一步衰退。尽管他被誉为“平王”,但在他的统治下,周王室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权威,周朝逐渐衰落,权力的重心转移到了各大诸侯手中。那么,尽管周平王是东周的开创者,但他却未能恢复西周的荣光,反而成为了大国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进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十大正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